如标题所见,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无纸化学习。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经历了反复尝试与深刻反思之后的结果。很多人称赞数字化工具的便捷与环保,我也曾满怀期待地拥抱这一切,却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适合我。原因很多,听我一一道来。
作为24年高考生,我高考结束以后便在网络上搜寻大学的高效率学习模式,然而作为一名文科生,电脑的使用率较低,而平板和手写笔成为了我的首选。
刚进入大学的前两个星期,大约是新鲜期,那时候基本上使用率比较高,原因或许是内容强度不高,记忆难度小。直到大一上学期过完,回到学校以后,情况开始有所改变。
大一下的内容强度逐渐上升,而我逐渐发现,使用平板的学习效率不升反降。电子产品给我这种不太自律的人来讲带来的干扰远高于帮助—消息通知,翻译时候的懒惰,甚至只是搜索一个东西,我的思绪就已经抽离出课堂了。而在纸上书写时,没有那么多顾虑,没有那么多干扰,注意力更持久。我逐渐明白,无纸化学习并不适合每一个人。真正的”高效率”学习不是看书时有多方便,而是看书的时候能看多久,能学进去多少。
更重要的是,无纸化学习的过程让我的学习开始“走马观花”。这种虚拟的数字化“纸笔”并没有真实的书写触感,在屏幕上划重点,复制粘贴,直接截屏等操作,看似方便,实则丧失了主动吸纳的环节。相反,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的沙沙声,迫使我去思考,归纳。一笔一划之间,知识不再是高高在上,划过眼前的信息,而转化成了实体,逐渐内化成我的东西。这种真实,踏实的感觉,是手写笔在屏幕上无法企及的地方。
不仅如此,无纸化学习的体验也比较一般。大学的很多课本没有电子版,还是需要我背不少的书。扫描的代价也很大,麻烦并且不够清晰。最后不得不背—既没有方便,同时也不便携,每天依旧要背着装满课本的背包去上课,根本不可能只带一个平板。
书写体验更是一坨。为了在这块玻璃屏幕上好好写字不打滑,我给过许多尝试。买过许多替代笔尖,许多笔尖套,类纸膜等等。所需开销比一本一笔高的很多,也并不自如。更不用说其他—购买时候的价格,触控笔,笔记会员,云存储的服务,累积下来性价比也并不高。书写的反馈也很弱很弱。
我并非否认无纸化学习,存在即合理。但我认为时至今日,他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习者。对我而言,纸,是思考的空间;笔,是理解的延申。退回传统,并非倒退,而是选择了一条适合我的路。